详细介绍 |
2022年第二季度已结束,看看通用机械行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涵盖政策法规、园区建设、工程签约、项目开工等。 随着疫情好转,各部门针对制造业密集出台新政,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一批基本的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工建设,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带来诸多利好。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展览与传媒中心特收集整理出近期通用机械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园区建设、工程签约、项目开工等政策与市场信息,看看通用机械行业将享受哪些政策红利,看通用机械行业有哪些市场机遇! 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 的通知》,提出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携手行动》由工业与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全国工商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解读《携手行动》称,通过部门联动、上下推动、市场带动,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未来的发展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部署。 《适应战略2035》在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及挑战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新阶段下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适应战略2035》明确,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应坚持“主动适应、预防为主,科学适应、顺应自然,系统适应、突出重点,协同适应、联动共治”的根本原则,提出“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际领先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一定效果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近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聚焦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设备,分业施策,分类推进,系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强化标准引领和节能服务,协同提升大中小企业、工业园区能效水平;统筹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数字赋能等对节能提效的推动作用,全方面提升工业能效基础。 工信部等六部门日前印发《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重点用水行业水效逐步提升,钢铁行业吨钢取水量、造纸行业基本的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0%,石化化工行业基本的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5%,纺织、食品、有色金属行业基本的产品单位取水量下降15%。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力争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2021年工业用水量1049.6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7.7%。“十三五”以来,工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5年的58.3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28.2立方米,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89%提高至92.9%。但工业领域节水提效仍面临产业体系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部分行业水重复利用率不高、非常规水利用不足、关键技术与装备存在短板等问题。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十四五”时期,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 《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占一次能源消费18%左右;全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力总量和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和18%左右,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生物质供热、生物质燃料等非电利用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与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坚持突出协同增效、强化源头防控、优化技术路径、注重机制创新、鼓励先行先试的工作原则,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明显提升等工作目标。《方案》聚焦6个主要方面提出重要任务举措。 近日,工信部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 《办法》不仅对评价认定工作进行规范,更对培育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要求。优质中小企业的三个梯度,层次分明、相互衔接,既有利于不一样的层次的企业看清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也有助于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提高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满意度。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绝不仅仅是认定一批优质企业,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育服务、引导带动,引领广大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高水平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按照聚焦重点、安全第一,摸清底数、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统筹施策,建管并重、长效管理的原则,在全面摸清城市燃气、供水、排水、供热等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底数的基础上,马上规划部署,抓紧健全适应更新改造需要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快开展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2022年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方案提出,2022年至2025年,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建立国家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加大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政府补贴培训支持力度,推进技能人才教育培训评价工作,优化使用发展环境和激励机制配套支撑,打造数量充足、结构符合常理、素质优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促进企业节能减碳、降本增效,推动工业与信息化领域能效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组织并且开展2022年度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产品推荐工作。 推荐的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应满足“十四五”时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提效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具备能效水平先进、技术成熟可靠、节能经济性好、推广应用潜力大等特点,特别是推荐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全流程系统节能提效的关键核心技术。具体包括工业节能技术、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高效节能装备和产品三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的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月30日,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据悉,《意见》从总体要求、支持重点方向和领域、财政政策措施、保障措施四个方面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提出,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推动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2060年前,财政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成熟健全,推动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自6月1日起执行,以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指引》共36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月9日从水利部获悉,水利部日前召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工作部署会议,部署推进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重点工作,强调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 根据最新发布的《水利部关于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合作方式上,将分类选择合作模式。针对水利项目公益性强、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的特点,结合项目真实的情况,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BOO)、移交-运营-移交(TOT)等模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全力发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向集中与分布式并重转变。 实施“光伏+”专项工程,结合土地和屋顶资源,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光伏发展,力争光伏新增规模270万千瓦。近海风电重点推进奉贤、南汇和金山三大海域风电开发,探索实施深远海域和陆上分散式风电示范试点,力争新增规模180万千瓦。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新增规模约40万千瓦。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开发,研究探索潮汐能试点示范。 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给发展氢能做出定位,根据规划内容显示:“打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多渠道扩大氢能应用市场、 聚焦氢能核心研发技术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氢气制储、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电解水制氢、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提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高密度储氢装备制造短期加强高压气态储氢建设长期布局低温液氢、低压固态储氢产业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区域先发优势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环大湾区核心区燃料电池产业集群。” 规划的内容更多侧重技术创新领域和示范项目、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广州、 佛山、 东莞、 云浮、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是氢能园区的聚集地。 根据《湖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35年,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系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按照规划,湖北省将围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这一目标,打造三大枢纽(全国电网联网枢纽、全国天然气管网枢纽、“两湖一江”煤碳物流枢纽),实施能源“八大工程”新能源倍增工程、煤电绿色转型工程、风光水火储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能源储备调峰工程、“两线一点一网”电网工程、“五纵四横一通道”油气管网工程、数字能源工程和能源惠企利民工程。 6月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该规划指出,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能源结构逐步优化,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内。至2025年,福建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00万吨标准煤。2025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从2020年的48.3%下降至48.2%,清洁能源比重从28.1%提高到33.6%。2025年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48.2%、石油18.2%、天然气6.2%、非化石能源27.4%(含核、水、风、光、生物质)。 近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高端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与耦合产业链,推动高端石化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预计“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投资约2000亿元,新增产值约600亿元,石化化工行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以上,高端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在行业占比超过30%。 《规划》将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水平、加速培育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及发挥橡胶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打造“低碳”化工发展新动能作为“十四五”发展重点。同时规划了现代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化工新材料、橡胶化工和绿色化工等4个产业集群,其中现代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产业集群包括煤炭分质利用及下游、煤制烯烃及下游、煤制芳烃/乙二醇下游、煤制油、炼化一体化和煤制化学品及下游产业。 4月10日,河北省发改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到2025年全省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规模400万千瓦以上。 规划提出,在电源、电网、用户等环节大范围的应用新型储能,增强源网荷储配套能力和安全监管能力,推动“新能源+储能”深层次地融合,实现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联合运行,增强电网和终端储能调节能力。 近日,甘肃省政府国资委印发《省属企业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攻坚行动方案》提出,从现在起到2025年,省属企业将围绕新能源资源开发,提升新能源装机能力,发展风电、光电、输配电、储能、氢能、核电、地热能装备制造业,实施新能源产业七大工程,努力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打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这七大工程包括新能源装机规模壮大工程、风电装备产业链提升工程、光电装备产业链进位工程、智能输配电设备制造补链工程、新能源设计施工运维协同工程、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工程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工程等。通过七大工程,力争到2025年省属公司实现新能源新增装机1200万千瓦,新能源电站和装备制造新增投资突破600亿元,新增产值150亿元。 6月2日,辽宁省政府印发关于印发《辽宁省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若干举措》的通知,通知提出,推动能源项目建设。推动核电、抽水蓄能、高压输电、LNG储气、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24个具备条件的重点项目尽快实施。 加快建设徐大堡核电3、4号机组,争取1、2号机组尽早核准,力争红沿河核电二期6号机组年内投运。推进清原抽水蓄能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庄河抽水蓄能项目年内开工。加快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建设,推进华润沈阳热电异地升级项目年内开工。 5月30日,湖南召开全省基础设施建设暨“三大支撑”工作推进会”。会议指出,湖南拟在“十四五”期间完成809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总投资30180.8亿元。 据了解,这批项目中今年新开工240个、总投资4262.1亿元,续建412个、总投资1.78万亿元,重大前期项目157个,总投资8041.6亿元。 6月7日,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为将全区“双碳”科学技术创新工作迅速落到实处,内蒙古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原则,紧扣自治区“双碳”领域科学技术创新总体要求,发布了2022年自治区“双碳”科学技术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第一批技术榜单,对全国遴选科研团队,解决内蒙古“双碳”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此举标志着内蒙古“双碳”科学技术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此次发布的自治区“双碳”领域的“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共包含12个科学技术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项目支持资金近1.5亿元。 4月20日,四川省集中开工12个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为268亿元,涉及11个市(州)。工程建成后,总库容及年均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54万亩,受益人口517万人,对保障全省防汛抗旱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据介绍,本次集中开工的12个工程分为大型灌区1个、大中小型水库6个、乡村水务供水工程3个、其他工程2个,12个工程总投资为268亿元。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4月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最新印发的《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王福栋在会上表示,为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地见效,全省能源结构将实现进一步优化。 具体为,结合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站建设,最大限度地考虑地区电力热力需求、气源保障等,山东将优先在负荷中心城市和燃气管道沿线城市,重点布局重型燃机项目;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分布式燃机项目;在鲁北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基地,积极发展“风光燃储一体化”项目。除了全面建成首批“5+2”储能示范项目,适时启动新一轮示范推广行动,山东还将加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应用,重点培育泰安等地区新型储能基地,支持建设独立储能设施,推动新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设施,引导有条件的新能源项目探索制氢应用;快速推进沂蒙、文登、潍坊、泰安二期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启动枣庄庄里、莱芜船厂、青州朱崖等项目建设,推动储备站点滚动纳规,并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站点资源普查,适时启动开发建设。 6月6日,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了20个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重点细分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这“20+8”产业集群“剑指”制造业立市,对稳住深圳制造业基本盘,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深圳对此还立下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各地“十四五”相关政策中,有12地方提及核能、核电。除了大型核电项目,核能供热小堆或许也将成为未来布局的重点。 吉林省、河南省、贵州省目前还没有建成投产的核电项目,但是却都在“十四五”相关规划中提及核能小堆供热项目、核能供暖。吉林省表示,积极稳妥推广核能供暖示范。河南省表示,重点聚焦核能小堆先进技术,在条件适宜地方适时启动核能供热小堆示范项目研究。贵州省表示,已列入国家试点示范的核能小堆供热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在“十四五”开工建设。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加快开展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今年抓紧启动实施一批老化更新改造项目。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任务。 此前,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已发文要求各地政府组织研究制定2022年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计划,并积极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抓紧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应急管理部安全协调司司长苏洁表示,“十四五”期间,应急管理部将支持配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对大约10万公里老旧燃气管道进行更新改造。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自4月国常会宣布核准山东海阳等三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以来,核电“国家队”近期频现募资。5月16日,中核集团旗下福清核电与国家电投旗下山东核电均公布了新一轮募资计划。 我国发展核电已有超过30年历史。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事故之后,我国对核电的审批大幅收紧,整个核电建设产业随之进入低谷。直到2019年,我国核电项目才陆续开闸,打破多年的“零核准”状态。自2019年以来,共有11个新核电项目获得核准。 从水利部获悉,5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开工。今年以来,水利工程尤其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有力推进,充分发挥了水利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作用。据介绍,今年中国将确保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30项以上,预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00亿元以上。 水利部举行推动2022年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专项调度会商,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总投资618亿元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环评报告批复时间较预期提前了5个月;总投资598亿元的南水北调引江补汉工程,完成了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等其他要件办理,为加快项目审批奠定基础。 5月30日10时15分,白鹤滩水电站5号机组顺利通过72小时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的第八台机组,标志着白鹤滩水电站16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已投产过半。截至目前,已投运机组运行稳定、指标优良,累计生产清洁电能超过265亿千瓦时,后续机组调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白鹤滩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目前,三峡集团在长江干流建成的水电机组已达到110台,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基本建成,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5月28日15时56分,历时18小时40分钟,中核二四圆满完成华龙一号漳州核电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内层安全壳穹顶浇筑。该节点的完成标志着1号机组内层安全壳土建施工完美收官,预应力施工具备了先决条件,为项目预定总工期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华龙一号内层安全壳穹顶结构复杂,紧贴钢衬里,呈曲面球形,半径最大处约24.5m,壁厚最大处约为2m,其他壁厚约为1m,钢筋重量约819吨,预埋件约515块,混凝土总量约4013m3;,浇筑量大;在工期优化的大背景下,加上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持续不断的高温、梅雨天气,给节点完成带来巨大挑战。 4月25日消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平台主体工程海上安装完成,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装备制造和安装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对于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海基一号”平台是一座集钻井、生产、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钻采平台,配备了原油工艺系统、南海首套生产水精细处理回注系统等设备设施。平台总高度达340.5米,超过北京国贸大厦,甲板面积达7700平方米,约为标准足球场大小的1.1倍,总重量近4万吨,建成后将刷新我国海上单体原油生产平台的重量纪录。为降低作业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海上施工作业,“海基一号”平台采用一体化建造方式,陆地建造一体化率达93%,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近日,中国化学所属十四公司承建的国内最大规模液化天然气储备项目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项目,被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节目详细展示了世界最大27万立方米低温储罐拱顶吊装的盛况,传达出大众对建设盐城绿能港、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的期待。 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项目,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共建造10座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包括4座22万立方米储罐和6座27万立方米储罐。其27万立方米全容式储罐,是目前全球建造的最大LNG储罐。 近日,中国能建西北院中标华能陇东基地150万吨/年先进低能耗碳捕集工程勘察设计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碳捕集工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工程二氧化碳捕集规模的十倍。该项目位于甘肃庆阳华能陇东能源基地,依托该基地,正宁电厂2×1000兆瓦工程建设二氧化碳捕集规模150万吨/年。 项目采用燃烧后化学吸收法捕集工艺路线,二氧化碳捕集率不低于90%,成品纯度不低于99.5%,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将全部用于驱油与封存。本工程计划与正宁电厂工程同步设计、施工、投产,计划投产时间为2023年12月。 5月2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装)牵头设计制造的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在广东茂名完成总装并举行拖航仪式。据介绍,“扶摇号”主要部件90%以上在国内完成配套,为未来我国浮式风电规模化发展打下基础。 “扶摇号”的浮式平台总长72米、型深33米、型宽80米,搭载中国海装6.2兆瓦抗台型I类风力发电机组,机组塔筒高度为78米,轮毂中心高度96米,风轮直径152米,叶片长度74米,浮体和机组总重量超过4000吨。 5月17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6座世界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全部完成拱顶模块吊装。6座储罐一次性完成吊装,规模为国内最大。 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项目共建造10座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包括4座22万方储罐和6座27万方储罐,预计2023年底全部投产运行后,液化天然气年处理能力达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 6月29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内蒙古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一期100万千瓦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首个单体百万千瓦级陆上风电基地正式投产。 风电基地配套建设的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风电装备制造创新示范产业园,把全球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高端装备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与兴安盟清洁能源基地相融合,构建了清洁能源全产业链开发运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帮扶大格局。该产业园具备千万千瓦级风电装备研发、生产、维修维护水平和能力,对于完善兴安盟地区产业结构,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崛起,促进战略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月22日上午,玉门油田输氢管道工程开工仪式在油田炼油化工总厂加氢站举行,标志着甘肃省第一条中长距离纯氢管道正式开工。 项目计划新建一条直径200毫米、长度5.77公里、输氢能力1万标方/小时、压力2.5兆帕的输氢管道,连接玉门炼厂氢气加注站。工程预计6月底建成投运,届时将成为甘肃省第一条中长距离纯氢管道,可进一步满足玉门炼厂和玉门老市区周边企业用氢需求,对加快打造甘肃省“氢能源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建设中国石油“玉门清洁转型示范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月19日,中核集团新华(布尔津)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揭牌在新疆布尔津县举行,标志着新疆布尔津多能互补能源大基地建设拉开序幕。布尔津抽水蓄能项目是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是中核集团第一个围绕抽水蓄能电站打造的“水、风、光、储”一体化大基地项目。 该项目是北疆地区首个百万级清洁能源大基地项目,以近期中标的装机规模140万千瓦的布尔津抽水蓄能项目为基础,地方政府按照1:4的配套比率,后续将配套建设布尔津河流域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包括光伏200万千瓦、风电360万千瓦。目前,一期15万风电配套项目指标正式启动建设。预计项目规划总装机规模700万千瓦。 6月8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中国石化第三代芳烃技术首套工业应用装置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该项目是国家产业布局的重点项目,成功开车标志着我国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将为地方打造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打下基础。 该装置采用的是中国石化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芳烃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能耗低、催化剂应用效率高等优势。该技术首次开发应用单塔吸附分离成套技术,将过去的双塔吸附,变为单塔吸附,吸附剂利用率提高10%,投资成本降低近20%,操作运行也更加稳定。同时,通过对芳烃联合装置全流程优化、整体化热联合及低温热高效利用等能量集成综合优化利用,该装置能耗小于220千克标油/吨PX,比同类芳烃装置减少能耗3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月16日,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首批核心主装置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投料开车成功,这标志着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年加工原油能力1600万吨,是连云港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绿色环保等多元化产业链条“1+N”新格局的核心原料平台,也是贯通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关键核心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弥补烯烃、芳烃等高附加值、紧缺型化工产品国产供给率,实现80%以上的原料和产品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内互供。 6月28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与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和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北京、广州、英国伦敦、美国休斯敦四地以“线上+线下”形式共同签署大亚湾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简称“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谅解备忘录,标志着我国首个海上规模化(300~1000万吨级)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规划,大亚湾区海上规模化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将聚焦全面解决大亚湾区碳减排问题,助力惠州建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5月5日,金陵石化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项目系统配套工程开工报告获批,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目前,该项目主体装置已进入详细设计阶段,压缩机等大型设备进入长周期采购流程,相关系统配套工程已开工建设。 该公司于2021年6月同江苏油田等3家企业签约,启动二氧化碳回收利用项目合作,拟新建一套10万吨/年CCUS装置。该装置以炼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通过回收、压缩、净化、液化、提纯等工艺,除去二氧化碳原料气中的水分,得到高纯液体二氧化碳产品,作为石油勘探企业二氧化碳驱油工艺的优质原料,此举可有效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实现“变废为宝”。 6月2日16时,随着“开启输浆泵,向陕化公司输浆”的指令,130.57立方米高浓度水煤浆通过800余米长的直通管道,从华县站输送至陕西陕化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气化大煤浆槽。17时48分,喜讯再次传来,从终端用户侧取样化验结果表明产品浓度、粘度等指标均符合要求。这标志着中国煤炭科工神渭输煤管道华县站首批高浓度气化水煤浆输送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 神渭管道输煤项目是我国首条长距离管道输煤工程,中国煤科武汉设计院作为EPC总承包方,煤科洁能以独有的水煤浆提浓专利技术和专有装备,为其末端脱水提浓提供完整工艺包,并作为项目建设PC承包商主导系统联调。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6月14日宣布,随着在南海莺歌海顺利完成海底气井放喷测试作业,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已具备深水水下采油树成套装备的设计建造和应用能力。 水下采油树是海洋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水下油气井生产管柱的基础,该装备重量达到55吨,由超过2500个零部件组成,具备安全隔离储油层、保证井下作业安全等功能。长期以来,全球仅有5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建造技术,导致该装备采办周期长、价格高、维保难。此次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应用项目的投用进一步验证了该国产装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标志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 6月28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三门核电3号机组核岛反应堆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标志着国家重大能源项目浙江三门核电二期工程正式开工。据悉,二期工程将建设两台采用CAP1000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单台机组装机容量为125.1万千瓦,机组设计寿命为60年,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00万吨,将有力推动浙江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保障华东电网和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今年4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浙江三门、山东海阳、广东陆丰3个核电新建机组项目。具体而言,浙江三门核电二期、山东海阳核电二期项目均采用国产化CAP1000技术,广东陆丰核电项目采用华龙一号技术,这两种技术均为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 近日,由中国能建葛洲坝机电公司承建的浙江宁海抽水蓄能电站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收到开工令,正式开工。 宁海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境内,总装机容量1400兆瓦,共安装4台350兆瓦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该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主要承担浙江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事故备用等任务,电站建成后将提高浙江电力系统的调峰能力,进一步改善电网的供电质量,维护电网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天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浙江省十四五期间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更是天台县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建设重要窗口的重大项目。 该电站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装机容量1700兆瓦,电站额定水头724米世界最高,单机容量42.5万千瓦位居国内之首,上下引水斜井长度483.4米中国第一,工程建设难度位于国内前列,建设过程中将刷新多项纪录,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水平迈上世界新高地。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由上水库、下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和开关站等组成。 截至5月下旬,滇中引水输水工程已实现投资、建设进度双过半:累计开挖(掘进)438.0公里,占施工总里程755公里的58.0%;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8.4亿元,占动态总投资825.76亿元的54.3%。目前,滇中引水工程建设正在有力推进当中,2022年已完成投资42.93亿元,充分发挥了水利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滇中引水工程是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以城镇生活与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供水范围包括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6个云南省州市,建成后可有效缓解滇中地区较长时间内的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区内河道、湖泊生态及水环境状况。 6月28日,中国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首次产出生物航煤,意味着我国生物航煤可实现规模化生产,向大规模生产及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与传统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生物航煤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排50%以上,该装置年设计加工能力10万吨,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回收来的地沟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相当于近5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 6月28日,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垦利6-1油田5-1/5-2/6-1区块WHPB(井口平台)组块最后一片甲板片在海油工程塘沽场地顺利完成空间就位,标志着该组块主结构成功封顶。 垦利6-1油田是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2022年在建的最大原油增产项目,由垦利6-1油田4-1区块、5-1/5-2/6-1区块和10-1北区块三个开发项目组成,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是中国渤海莱州湾北部地区勘探发现的首个亿吨级大型油田,建成投产后可供100万辆汽车行驶20余年,对保障京津冀地区能源供给和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6月25日,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海域的“深海一号”能源站上,平台火炬被缓缓点燃,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平均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成功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从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海油同步推进深海油气开发装备研制和人才梯队建设,基本形成深海油气开发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目前已组建以“深海一号”大气田建设和运营技术人员为骨干的“深海二号”项目团队,加速推动我国首个深水高温高压气田“深海二号”(陵水25-1)的建设工作,力争实现深海油气资源高效接续开发。新建项目将完全融入现有的天然气供应体系,进一步扩大深水天然气产量规模,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 6月23日,随着168小时试运行试验圆满完成,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这也标志着作为东北首座核电站、东北最大的电力能源投资项目的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和二期工程共6台机组全面投产,并成为国内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站。 在安全稳定提供清洁电力的同时,红沿河核电站不断拓宽核能应用边界,积极推进周边社区的核能供暖项目。2022年3月9日,红沿河核电站与国家电投东北电力有限公司签署了《核能供暖示范项目建设运维合作协议》,我国东北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2022年4月6日,核能供暖项目工程正式开工,计划于今冬供热期实现对周边红沿河镇的供暖,先期规划设计供暖面积24.24万平方米。 6月23日,国家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文23储气库二期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文23储气库储气能力可整体提升20%,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气管网储气调峰和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项目拟新钻注采井24口,扩建现有注采站,增加注气压缩机组,配套建设4座丛式井场及注、采气集输支干线工程。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库容19.34亿立方米、工作气量7.35亿立方米,实现总注气规模2400万立方米/日、采气规模3900万立方米/日的建设目标,极大提升文23储气库的储气调峰能力。 6月15日,经过近10个月的研发制造,我国海上首个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设备建造全部完成。 中国海油联合国内厂家集中攻关,实现了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关键设备的全面国产化。项目采用海上平台特有的模块化和成橇布置方式,应用相态控制、脉冲控制、联和振动分析等前沿技术,研制适用于海洋高湿高盐环境的首套超临界大分子压缩机和首套复合材料二氧化碳分子筛脱水橇,形成了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回注、封存工程技术体系、成套装备及管理经验。 6月21日,我国首个“双频5G+工业互联网”智能炼厂建设项目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中海炼化惠州石化炼厂建成投用。中国海油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传统炼厂生产方式的更新迭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起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新炼厂。 在双频5G专网加持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安全管理深度融合,构建了基于“双频5G+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炼厂。中国海油智能炼厂由5G防爆智能巡检机器人、5G+AR远程协作、5G作业AI监护、数字化应用众创生态等8个智能武器和1个生态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主要石化产品供应基地的稳定运转保驾护航。 6月7日,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的腊巴山风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也是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标志性项目。 腊巴山风电项目装机容量19.2万千瓦,拟建设60台风电机组,风机分布于腊巴山主山脊北段、中段及西侧沿雅砻江河谷延伸支脉。腊巴山风电项目计划于2022年10月首台机组吊装,2023年9月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6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广西力争核准开工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低于750万千瓦,其中并网装机规模不低于300 万千瓦。不到一周前,福建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也发布了《福建省“十四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期间增加海上风电并网装机410万千瓦,新增开发省管海域海上风电规模约 1030 万千瓦。 截至今年6月,福建、广东、浙江、广西等沿海省份“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相继出炉,粗略统计,各沿海省份海上风电开发目标已超过了5000万千瓦,这也意味着我国海上风电正步入快车道。 6月15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部署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的重点探井顺北802X井于近日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折算日产原油226.7吨、天然气125.7万立方米,油气当量达到1228吨。这是一年来中国石化在顺北8号断裂带区域发现的第三口“千吨井”,展现了良好的勘探前景。 顺北802X井所在的8号断裂带整体含油气,资源前景良好。顺北油气田共有18条主干断裂带,顺北802X井位于8号断裂带中段,完钻井深8396米。此前,中国石化曾在该地区发现的顺北8X井和顺北801X井两口“千吨井”。802X井的突破进一步展现出顺北8号断裂带整体含油气的良好勘探前景。 4月12日,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启动朱家墩储气库建设项目,该项目设计库容6.62亿立方米,工作气量3.3亿立方米,预计投入运行后,最大日调峰能力可达到410万立方米,每天可满足820万户家庭的用气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天然气季节调峰和应急储备能力、保障该地区供气需求。 朱家墩储气库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盐东镇,主体项目以江苏油田朱家墩气藏为基础,据论证,朱家墩气藏盖层和断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具有建成地下储气库的有利条件。 4月28日,中国海油以“云签约”方式牵头签订6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建造项目合同。加上今年1月初签订的6艘建造合同,将开工建造12艘LNG运输船,建造金额约160亿元,是国内建造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LNG船舶建造项目,将有效提升我国LNG运输产业链的自主能力。 据悉,12艘新建船舶将采用沪东中华船厂自主研发并与中国海油共同优化的最新第五代LNG船型,使用世界最先进的主机系统和最新的货舱技术,可实现船舶油耗大幅下降,降低资源运输成本,碳排放量较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要求超前15年,其他各项排放指标可以满足国际最严苛标准,船舶性能、环保指标、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月28日,中国石化与巴斯夫为南京一体化生产基地扩建项目奠基。该一体化基地由双方共同出资设立的扬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 双方表示将采用全球先进技术来建设扩建项目,扩建项目包含新建一套丙烯酸叔丁酯(TBA)装置和多套下游化学品装置的扩能。此轮扩建及新建装置将于2023年底投产,投产后将更好满足国内市场特种化学品需求,促进国内高端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日前,总投资420.7亿元的福建古雷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中沙古雷乙烯项目,正式获得福建省发改委核准批复,标志着福建省迄今一次性投资最大中外合资项目正式落地漳州古雷开发区,并将加速进入开工建设实施阶段。 该项目作为国家重大外资第三批专班项目、国家第二轮中沙产能与投资合作重点项目,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福建能化集团和漳州九龙江集团合资建设,将在古雷石化基地投资建设并运营一座世界级大型石化联合体,建设一套年产150万吨乙烯装置,同时配套建设一系列下游生产装置,采用多项全球先进技术,多项专利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填补国内空白。 5月20日晚间,中国电建(601669)披露定增预案,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50亿元,投向三大类项目,同时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其中,三大类项目分别是精品工程承包类项目、战略发展领域投资运营类项目、海上风电勘察和施工业务装备采购类项目,拟投入的募集资金分别为55亿元、40亿元、10亿元,剩余4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022年,中国电建计划开工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计划核准抽水蓄能项目4个,总装机容量约为500万千瓦,新能源领域投资规划为483.32亿元。 5月18日,国家能源集团举行2022年电源项目集中开工(预开工)仪式,宣布包括陆上新能源基地、海上风电、大型水电、煤电扩容升级和天然气发电等5类11个、总装机1238万千瓦的电力项目开工和预开工。 11个项目总投资861亿元,建成后预计每年新增电力供应485亿千瓦时。项目分布在10个省区,涉及国家能源集团9家子分公司,其中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约60%。 5月16日,国家能源集团海南公司三亚东天然气发电项目获备案。该项目是海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最后一个燃气发电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拟建设2×400兆瓦级燃气-蒸汽联合循 5月31日,新疆能源集团与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 三塘湖矿区煤化工项目是新疆能源集团“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预计投资500亿元。新疆能源集团石头梅一号露天煤矿是三塘湖矿区唯一建成投产的煤矿,已核准产能1500万吨/年,且煤质具有低灰分、高发热量、有害元素含量较低等特点,可为煤化工项目提供优质、充足的煤源保障。 6月16日,中国石化25万吨/年热塑性弹性体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主体单位为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和巴陵石化合资注册成立的上海金山巴陵新材料有限公司。 该项目是上海市2022年重大产业项目之一,计划总投资32.7亿元,预计2023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将填补中国石化在华东地区无该装置的空白,进一步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培育新材料产业发展新优势,为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构筑新的战略支点。 在6月20日举行的威海市海洋产业合作沙龙活动上,威海市与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将投资180亿元,与威海市围绕海上风电等一系列新能源项目展开合作,将为威海发展带来更加清洁的“绿色动能”。 在集中签约环节,乳山大兆瓦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海工线缆生产基地项目、上玻院风电配套项目、中外运物流产业园项目等11个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乡村振兴、仓储物流、纺织服装、食品精深加工等领域。 5月30日晚间,桐昆股份公告,拟启动两项化工项目。作为民营大炼化企业,此次公司投建项目涵盖产业链上游的乙二醇,以及下游的化纤产品,将进一步丰富公司产业链。 其中,桐昆股份拟投99.42亿元建设天然气制乙二醇项目,拟投57.65亿元建设轻量舒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项目。两化工项目合计拟投入约157亿元。项目建设年限均为3年。 华西能源公司与老挝彭莎东部电力有限公司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分别签订了《老挝南潘清洁能源项目离岸供货合同》、《老挝南潘清洁能源项目到岸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约 27.58 亿元。 次双方签约的老挝南潘660MW清洁能源项目是由老挝彭莎公司投资开发,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设备供货、安装和调试。项目位于老挝川圹省,合同总额约27.58亿元,装机规模660MW,项目计划45个月建成,建成后年上网电量达3861 GWh。项目合作双方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近百次的技术商务沟通,达成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合作成果。 近日,国机集团签约印度尼西亚年产4万吨湿法锌冶炼厂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印度尼西亚一座重要锌冶炼厂,有助于其提高本国锌产品使用率。 项目主要内容为年产4万吨湿法锌冶炼厂的建设工作,包括焙烧车间、浸出车间、净化镉回收车间、电解车间及其他辅助设施等。集团下属企业中国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在项目中负责设备采购、安装、防腐及建筑施工等工作。 当地时间5月19日,通用技术中技公司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体与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正式签署MTBE项目EPC总承包合同,总金额约4.66亿美元。此次签约距中技公司4月30日签署阿尔及利亚锅炉项目EPC总承包合同不到一个月时间。 该项目地点位于阿尔及利亚西部第一大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奥兰,工作内容包括MTBE(甲基叔丁基醚)联合装置及配套设施的设计、采购、建造、安装、调试试运及一年运营期间的技术支持和质保。 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陕西省国资委遴选延长石油、陕煤集团等10户重点企业,围绕高端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7大重点领域,分批次确立技术攻关清单。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的,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强制标准冠以“GB”。 按照现代产业规律和组织机理,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集群和数智产业,服务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能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能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
联系人:王经理
手 机:15069366823
Q Q:798574642
地 址: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